清晨6時,小滿的露水在麥芒上凝成晶瑩的珠子。劉記森穿著沾泥的運動鞋,穿梭在膝蓋高的麥田里。他伸手撥開麥稈,指尖輕輕摩挲著青黃相間的麥穗,側耳貼近細聽:“你聽,麥粒灌漿的沙沙聲,比什么音樂都動聽。”鏡片后的眼睛透著興奮,“今年這收成,穩了!”
褲腳還留著昨夜巡田的痕跡,這位90后新農人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。今年全省天氣差異大,部分地區干旱嚴重,可魏集鎮的麥田里,滴灌管道在小麥揚花期和灌漿期精準供水。“最關鍵是幾場及時雨,再加上提前噴的作物調節劑,前兩天的干熱風愣是沒傷著麥子。”他捏了捏濕潤的土壤,語氣里滿是慶幸。
2014年從河南農業職業學院畢業后,劉記森放棄城里的工作機會,回到老家商水縣魏集鎮。那時父親的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正面臨困境:傳統小麥抗病差,收購價低,倉庫積壓的麥子每斤才賣1.2元。“種地不能再靠老法子。”他翻出手機里的土壤檢測報告,“現在講究科學種田。”
在劉記森的不懈努力下,合作社成功引進了周麥系列品種。這些品種不僅穗大粒滿,而且分蘗能力出眾。在商水縣,最令人擔憂的是小麥赤霉病的威脅,但劉記森早已準備好了應對策略。他指著田間的一臺白色設備——氣象觀測站說:“一旦監測到發病的條件,無人機將在20分鐘內迅速完成綠色防控的準備工作。”他的話音剛落,一臺無人機便嗡嗡地飛掠過麥田,將細密的霧狀藥劑均勻地噴灑下來。
劉記森順勢帶著記者走向合作社測土配肥配方中心,室內機器轟鳴,一袋袋肥料整齊碼放。“小麥能不能長好,‘口糧’很關鍵。”他拿起檢測儀,屏幕上實時跳動著土壤氮、磷、鉀和微量元素數據,“以前施肥憑經驗,現在全靠這些數字說話。”他調出手機里的對比圖表:“按需配肥后,每畝化肥用量減少8%至10%,成本降了,地力反而提上來了。”
劉記森帶著記者走進物聯網控制中心,大屏幕上跳動著實時數據。“這里也能監控到我們合作社的3.7萬畝農田。”他拿起手機演示,“以前澆水全靠經驗,現在動動手指,水肥就能精準送到每棵麥苗根下。”“科技種田就是好,管理更精細,人還輕松,每畝比傳統種植多收100多斤。”他感慨道。
麥收在即,劉記森的筆記本上記滿數據:預估6月1日開鐮,畝產保守估計1300多斤。合作社倉庫里,分級分選設備已準備就緒。“強筋小麥直供烘焙企業,普通小麥進儲備庫。”他翻開訂單合同,“對比市場價,我們能多賺12%。”
夕陽給農機大院的300多臺設備鍍上一層金光。這些年,劉記森不僅帶著農機隊跨區作業,還把現代農業玩出了新花樣。當被問及未來打算,他望向遠處的示范田:“想試種更多新品種,再添些智能農機。把地種好,多打糧食,這就是我的心愿。”
暮色漸濃,麥浪沙沙作響。在周口這個全國小麥生產第一大市,還有許多像劉記森這樣的新農人,他們用知識和技術,讓每一寸土地都長出希望,守護著中國人的飯碗。(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李若凡)